個人理財

台灣上班族 誰能在中國生存?

851期封面故事摘要

【撰文/今周刊】

22K逼走台灣高材生,低薪苦勞的困局迫使越來越多台灣年輕人想去中國工作。薪水快速翻倍、每年至少8%的經濟成長,這是新的中國夢。而這個夢同樣也吸引全世界一流人才來此競爭,然而,誰才能在中國生存?

根據《今周刊》委託104的最新調查顯示,台灣上班族西進中國,七成二以上捱不到兩年就鎩羽而歸,能夠待超過五年的,竟不到3%(2.7%)。而造成他們最大困擾的就是「生活環境不適應」(42.7%),還有三成七(37.3%)是因為「不習慣大陸人做事方式」;另外,也有5.3%坦承「大陸市場競爭太激烈,步調太快」,更有3.3%直指「感覺台灣人被歧視」。

就算是目前仍在大陸的台籍上班族,也有將近五成(48.0%)不習慣大陸人做事方式,也有超過兩成(21.3%)對於生活環境不適應。《今周刊》分析,西進中國大陸工作前兩年不僅要適應有形的工作壓力,生活品質與壓力也是很大的挑戰。

調查顯示多數台灣上班族捱不到兩年,然而在中國,薪資的爆發性成長主要是發生在有兩、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。以台灣而言,工作二十年後的薪水能比初入職場時的薪資高出四、五倍已經算很好,但在中國,工作二十年後薪資成長十倍算普通,三十倍也經常看到。根據《今周刊》資料顯示,甚至有台灣社會新鮮人寧願以低於台灣起薪的水準登陸工作,而他的著眼點就是薪資的成長力道。

《今周刊》分析,台灣實質薪資水平倒退,但中國大陸的薪資卻持續成長。根據中國知名人力網站智聯招聘春季職場才情報告顯示,上海平均月薪為人民幣7,112元排名第一、深圳平均月薪為人民幣6,787元,就連東北的大連、江南的蘇州也都超過人民幣4,000元。

圖/今周刊提供
至於還在大陸的台籍上班族,有四成二(42.0%)表示「薪資要跟中國一樣才會想回台灣」,顯示這些能夠留在大陸的台灣上班族,薪資早已超越台灣類似職階的水準。而其中甚至有三成三(33.3%)的人表示,要他們回台,請給比在中國還要多的薪水才會考慮。

當問到已經回台的上班族,「若相同的行業與工作內容,需提供多高的薪資才會讓您想再到中國去工作?」時,雖然有三成四(34.7%)表示「比台灣多出一倍以上」,但也有3.3%的回台上班族明白表示「給再多也不會想再過去」。

調查顯示,雖然有九成(90.0%)受訪者最後一個工作是在台資企業,而以往台灣上班族多數都是幹部級,但從這次調查中也可以發現,已經有將近一成(9.3%)的回台上班族最後一個在大陸工作的直屬主管是大陸人。顯示就算是台資企業也開始了「招募當地化」(Hire Local)的腳步。

而大陸工作經驗對於職涯究竟有無幫助?《今周刊》調查顯示,四成(40.0%)受訪者坦承「有賺到幾年錢,但專業被學去後就沒有工作機會」,更有兩成四(24.0%)的受訪者明白表示「沒有任何加分」。

這項問卷是由《今周刊》委託104市調中心,於2013年3月26日至4月2日調查25至40歲曾有大陸工作經驗的台籍上班族。共回收300份有效樣本,在95%的信心水準下,抽樣誤差為正負5.66%。

西進中國,究竟誰能生存?【全文請見今周刊851期(尊重智慧財產權,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:今周刊 http://www.businesstoday.com.tw 謝謝!)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 Five Filters recommends: Jousting With Toothpicks - The Case For Challenging Corporate Journalism http://www.medialens.org/index.php/alerts/alert-archive/alerts-2013/719-jousting-with-toothpicks-the-case-for-challenging-corporate-journalism.html.

李四端 從缺席父親變成人生導師

【今周刊/撰文許瓊文】

知名主播李四端首次動筆寫書,談的竟是「親子教養」。他在《孩子想的跟你不一樣》中真誠分享,如何從一個缺席父親,成為協助孩子找到方向的人生導師。

「從來沒有想過,我會寫下一本關於親子教養的書,」李四端在見到記者的第一刻,還沒坐下來,就說了這句話。他坦言,當了超過二十年的父親後,一直到主持公共電視節目﹁爸媽冏很大﹂,才檢視自己,發現孩子長大的過程,自己是缺席的。

李四端是獨子,上面有三位姊姊,父母親都是公教人員。在那個年代,父親是家裡負責主要生計的人,為了照料一家六口,幾乎每天早出晚歸,很少與孩子相處。李四端記得,父親甚至單身赴美深造兩年,在他的成長中,父親也是缺席的。

對照自己成長過程後,李四端對於親子教養的第一個心得就是,生養孩子,是因也是果。「我們怎麼養育下一代,關鍵在於上一代如何陪伴我們。」

先學陪伴 贏取孩子信任

圖/今周刊提供
五十七歲的李四端,育有一子一女,二十七歲的兒子從美國大學畢業,現正準備就業;二十一歲的女兒還在美國讀藝術學院, 「坦白說,孩子青春期之前的成長,我是錯過的。」回顧過去,李四端就像多數四年級的父親般,把全部心力放在工作上,對於孩子,則以為只要讓他們衣食不缺、無後顧之憂、能出國讀書,便是盡到做父親的責任了。

然而,因為缺少相處與陪伴,李四端與孩子間一直有道跨不過的鴻溝。「孩子小時候,我真的不知道要跟他們說什麼,除了問問功課。」那時,熱愛工作的李四端,從記者到主播,再到新聞部主管,十分忙碌,往往一早起床孩子已經上學去,下班回家孩子又上床睡覺了,更糟的是,「年輕時不懂得紓壓,我會情緒化,把工作的壓力帶回家,所以孩子很難跟我親近。」

而且,因為他是名人,小孩在學校填寫基本資料,李四端甚至要求孩子只寫母親名字,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。「沒想到一度被小學老師誤以為我女兒來自單親家庭,格外關切,」李四端帶著一抹歉意的笑容說。

過去,李四端會在寒暑假安排出國旅遊,與孩子「密集相處」,可是,這精心安排竟常常變成一場災難。例如他平常極少與孩子用餐,在一起時,才發現女兒吃飯速度很慢、兒子姿勢不對,於是,講求完美又沒耐性的李四端,忍不住教訓起孩子,「一場難得親子宴,搞得小孩啜泣、大人呼號,一頓飯下來,家人快變成仇人。」

傾聽想法 信任子女的選擇

四年前,李四端開始主持親子對談節目,才發現原來親子之間有這麼多問題,需要相互溝通。他回頭檢視自己與孩子之間,很想重新親近他們,但總是與孩子說不上幾句話。「我開始請教專家,為什麼我在跟親戚家的孩子聊天,討論學業、志向,對方年輕小孩都願意與我分享,但是我自己的小孩卻不願意?」李四端納悶。

專家說,因為不是自己的小孩,不會有期待,對方就不會感到壓力,才會侃侃而談;但是,父母對孩子有所期待,自然而然產生壓力,反讓孩子遠離。李四端開始學習,只釋放關心,不造成壓力,讓孩子先信任他。

於是,在美國讀書的女兒放暑假回到台灣,李四端每天抽出時間與她散步四十分鐘,主動送出關心的訊息,漸漸地,女兒也開始會與他分享學校的事情。

幾次父女談心下來,李四端才知道,原來女兒喜歡畫畫,選擇美國知名藝術設計學院,立志成為漫畫家,是因為小學時,一次繪畫交流活動,學校邀請從日本來的繪畫老師,對於女兒的作品極為讚賞,女兒因此得到信心,種下成為漫畫家的種子。

巧的是,李四端自己也有類似際遇。同樣在小學時繪畫作品受到肯定,當時的他對於繪畫極感興趣,只是沒有受到父母親的支持。如今,角色轉換後,李四端毫無條件地支持女兒,「我信任她的選擇,因為我可以感受到她的心情,」李四端感性地說。

相較於對女兒的疼愛,李四端坦承自己是比較偏心的,他認為男孩子必須肩負更多的責任與壓力,因此對兒子的教養也比較嚴格。兒子念大學時就被送到美國,除了讀書,也訓練他獨立生活,對自己負責…【全文請見今周刊851期(尊重智慧財產權,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:今周刊 http://www.businesstoday.com.tw 謝謝!)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 Five Filters recommends: Jousting With Toothpicks - The Case For Challenging Corporate Journalism http://www.medialens.org/index.php/alerts/alert-archive/alerts-2013/719-jousting-with-toothpicks-the-case-for-challenging-corporate-journalism.html.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ungkunsh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