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際財經

羅比尼專欄/全球經濟烏雲 還沒消散

最近四周,我造訪索菲亞、吉隆坡、杜拜、倫敦、米蘭、法蘭克福、柏林、巴黎、北京、東京、伊斯坦堡、也遍訪美國。

所見所聞的心得是,全球經濟所面臨重重的考驗不曾遠颺。

在歐洲,歐元區分裂的極度風險以及西班牙和義大利市場損失,去年夏季因歐洲央行(ECB)表態支持主權債務而化解。不過,這個貨幣同盟的根本問題,諸如低成長、持續衰退、喪失競爭力、公私債龐大,都未解決。

此外,歐元區核心國家、歐洲央行和周邊國家之間的所談妥的重大交易,即忍痛撙節並改革以換取大規模的財政支援,如今卻不了了之。不僅歐元區周邊國家推動撙節無力,德國和荷蘭等核心國家推動紓困也顯力不從心。

周邊國家撙節的無力感顯而易見,義大利最近選舉反對勢力獲勝、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地的街頭抗爭、如今賽普勒斯銀行紓困沒談成,正激起民怨沸騰。周邊國家處處可見,極左和極右的民粹政黨正在崛起。

同時,德國堅持賽普勒斯銀行債權人承受損失,是核心國家紓困無力感的最新徵兆。歐元區其他核心成員國不想讓納稅人過度涉險,也暗示債權人「自救」,不失為未來紓困的方式。

歐元區之外的英國,重振經濟也力有未逮,主要是受財政緊縮政策之苦,而在保加利亞、羅馬尼亞、匈牙利,反撙節的民意也高漲。

在中國,領導層交棒過程平穩,只是經濟模式仍不變,正如前總理溫家寶名言所謂的「不穩定、不平衡、不協調、不可持續」。

中國的問題很多:沿海和內陸之間、城鄉之間的區域失衡;儲蓄和固定投資過多;私人消費太少;所得和財富失衡;環境大幅惡化,空氣、水、土壤污染,危害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。

在中國和俄羅斯(在巴西和印度部分也是),國家資本主義日益根深柢固,這對經濟成長並非好事。總體來說,這四個國家(金磚四國)已熱過了頭,其他新興經濟體在下一個十年或許表現會更好:亞洲的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印尼;拉丁美洲的智利、哥倫比亞、秘魯;東歐和中亞的哈薩克、亞塞拜然、波蘭。

再往東,日本正試行抗通縮、拚經濟成長、重振企業和消費者信心的新經濟實驗。

「安倍經濟學」有幾個元素:有日本銀行積極貨幣刺激政策;今年先有啟動需求的財政振興措施,2014年繼而有控制赤字和債務的財政撙節;為活絡貿易和生產力,將簽署多項新的自由貿易協定,先推動加入「跨太平洋夥伴協定」(TPP)。

不過,安倍的挑戰十分嚴峻。能否靠貨幣政策成功抗通縮,仍不明朗;過度的財政刺激加上延後撙節,可能讓債務難以維持;安倍經濟學結構上改革的內容也很籠統。此外,與中國在東海領土爭議也不利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。

在這脆弱的全球環境下,美國反而成為一線希望?美國出現不少正面的經濟走勢:房地產正在復甦;頁岩氣和石油可望降低能源成本並提升競爭力;就業也有起色;亞洲勞力成本上升,生產自動化,也強化製造業復興;積極量化寬鬆對實質經濟和金融市場都有助益。

簡言之,已開發經濟體中,美國相較情況最好,其次是日本。歐元區和英國仍陷於衰退,緊縮貨幣和財政措施雪上加霜。新興經濟體中,中國若結構改革延宕,明年下半年可能面臨硬著陸,至於金磚四國其他成員需要擺脫國家資本主義。其他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興市場雖展現比金磚四國更多動力,但實力尚不足以扭轉整個全球潮流。

(作者Nouriel Roubini是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、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)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 Five Filters recommends: Jousting With Toothpicks - The Case For Challenging Corporate Journalism http://www.medialens.org/index.php/alerts/alert-archive/alerts-2013/719-jousting-with-toothpicks-the-case-for-challenging-corporate-journalism.html.

3病因 富國經濟「大停頓」

還記得「大穩定期」嗎? 在金融危機爆發前,經濟學家以為已經找到讓經濟永遠維持穩定成長的方法,但近五年後的現在,歷經了銀行體系崩潰和大衰退後,全球最富裕國家仍困在堪稱為「大停頓」的疲弱復甦中。

日本3月企業短觀指數依然是負值,今年資本支出預期將減少2%。在美國,3月ISM製造業指數勉強維持在51.3,遠不如2月代表溫和擴張的54.2。從2011年年初以來,景氣基本上就是向下走。

另外,歐元區3月製造業景氣的萎縮速度創3個月來最快,而且已連續萎縮20個月。到底問題出在哪裡?

首先,是債務。大穩定之所以分崩離析,是因為國家負債上升到不健康的水準。嚴重的危機並不會自行消解。金融體系目前仍未恢復正常運作,銀行放貸依舊貧弱,即使各國央行與政府頻頻挑戰政策支持的極限。

其次是恐懼。金融體系停擺嚇壞了生產性資產的潛在投資人,就業機會與經濟成長隨之消失無蹤。這使許多問題變得更糟,特別是政治問題─歐元區持續發酵的債務危機、義大利反對黨五星運動的崛起,或美國的財政僵局─而這些問題又進一步削弱信心。

最後,看看人口結構問題。當通常是經濟變遷根本動力的年輕族群持續衰減時,經濟很難形成成長動能。歐洲和日本的就業年齡人口持續減少,美國的就業年齡人口也成長減緩、老化速度加快。大停頓很可能就此與我們長相左右。

(綜合外電)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 Five Filters recommends: Jousting With Toothpicks - The Case For Challenging Corporate Journalism http://www.medialens.org/index.php/alerts/alert-archive/alerts-2013/719-jousting-with-toothpicks-the-case-for-challenging-corporate-journalism.html.

美工廠訂單增幅 5個月最大

美國2月工廠訂單創下五個月來最大增幅,汽車和商用飛機需求大增,帶動整體成長,這項利多激勵美股道瓊工業指數早盤勁揚逾110點。

商務部公布2月訂單增加3%,1月經修正後則減少1%;其中2月耐久財訂單大增5.6%,接近上周初估的5.7%。彭博調查64位經濟專家2月訂單的預測中值為增加2.9%。

IHS Global Insight首席美國經濟研究員葛特說:「企業支出仍會有不錯的一年,美國本地有需求,外銷也恢復成長。」

工廠訂單報告公布後,美股2日早盤道瓊漲111.64點至14,674.49點,漲幅0.77%;標普500指數漲0.65%,報1,571.50點。

汽車今年以來銷量極佳,可望出現2007年以來最暢銷的一年。

房屋建築業興旺,也帶動製造業的業績和訂單。企業擴大投資並重建庫存讓生產線得以持續運轉,推動經濟成長。

不計運輸設備的工廠訂單增加0.3%,而1月增幅為2%。耐久財訂單占整體工廠逾半需求。不計飛機和汽車項目,基本金屬和電子電機設備需求也有起色。

波動較大的商用飛機訂單2月大增95.1%,遠優於前一個月減少23.8%。波音表示2月接到179架訂單,1月只有2架訂單。

商務部首度發布石油在內的非耐久財訂單的數字,2月僅增0.8%。這項目的增長往往反映煉油業者增產。2月批發油價成本上揚,有助推升產量。

不計飛機和軍需設備的資本財訂單下滑3.2%,1月則增加6.7%。上周發布的初估值是下滑2.7% 。

資本財訂單是未來企業投資的指標,該項目在這幾個月始終徘徊在增長和萎縮間,3月可能也是如此。供給管理協會(ISM)1日公布3月美國製造業指數連續四個月擴張,但成長較2月減緩。

圖/經濟日報提供 /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 Five Filters recommends: Jousting With Toothpicks - The Case For Challenging Corporate Journalism http://www.medialens.org/index.php/alerts/alert-archive/alerts-2013/719-jousting-with-toothpicks-the-case-for-challenging-corporate-journalism.html.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ungkunsh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