個人理財

我是有錢人-迷思379》市場越迷糊,投資人卻要更聰明!

這個星期,國際上有三大影響投資人未來財富變化的重大新聞,都是發生在亞洲。其一是北韓是否會發動軍演的問題;其二是日本新任央行總裁,推出了比美國QE更猛(在最短的時間內,向市場注入比美國高三倍資金)的政策;其三是H7N9禽流感的疫情升溫。

而這三大要聞中,其中的兩項可能僅僅是短期的影響,另一項(日本採取極端寬鬆的貨幣政策)則可能影響深遠。儘管三大新聞在本質上不太相關,但實際上都將指向投資人最在意的資產,特別是房地產價格是增?是減?之上。

儘管北韓政府是的核武戰爭,以及禽流感的漫延,都將是房地產市場的重大利空變數,但仍有不少業者信誓旦旦地表示:在全球一片超低利率,過多資金追逐少數物品的通膨溫床之下,房地產仍將是最能「抵抗通膨」的投資工具之一。

關於這點,筆者基本上也一定程度地認同。因為政府需要靠房地產來撐經濟成長。例如之前央行總裁彭淮南還曾指出,房貸占GDP的比重,英國為85%、美國78%、歐洲40%、新加坡37%、台灣是38%;台灣的房地產放款若加上土地及建築融資才只有46%。

他同時表示,英美國家房貸占 GDP比重過高,最後房價出問題,可作為台灣的「借鏡(lesson)」。言下之意似乎就是:當做借鏡就可以了,因為,就算政府持續靠「房地產挽救經濟」,「GDP數字好看一些」,也還是存有很大的空間才是。此外,有錢人也需要靠高房價來「膨風」其資產,以便向銀行借更多的錢來「以錢賺錢」。

更重要的是:不管從「稅賦依存度」或是「房貸佔GDP比重」等數字來看,堅信「房地產是火車頭產業」的國內政府官員們,還是得靠著房地產價格的維持高檔,才能交出漂亮的經濟復甦成績單(詳細內容請見《我是有錢人迷思353-高房價或鬼不可怕 背後長期財務安定才可怕》一文中的分析)。

不過,剛好就在清明之前,筆者參加了一場《貨幣戰爭》作者宋鴻兵來台演講會。會中他不忘一再強調:土地是「財富溢出的一種容器」,其增值是來自於「生產力提升的結果」。

因此在本質上,宋鴻兵認為只有提高生產力,才可能刺激經濟發展。更何況從歷史來看,沒有一個國家是靠超發貨幣,卻不是靠提升生產力,就可以提振經濟的。所以,「房地產是一國經濟的火車頭產業」的論點,是毫無根據與倒果為因的理論。

另外他更表示,當美國前10%的富人,所擁有財富超過一半以上時,由於大部分的人「有效需求不足」、消費無法提升,一定會導致經濟衰退。例如2008年時,美國前10%的富人,擁有了一半的資產,所以才造成大規模的經濟衰退。

假設對照目前仍居「全球首富」的美國現實環境,貧富差距過大所造成的消費能力薄弱,非但撐不起經濟復甦的重擔,當然就無從維持房價在「高檔盤旋」,或是「一山還比一山高」。

因為根據美國丕優研究中心(Pew Research Center)之前的調查顯示,中產階級占美國成人的51%,低於1971年的61%。在1970年美國人的總收入中,中產階級的收入占62%,富人占29%;但在2010年,中產階級的收入占45%,與2006年達到的新低相同,而富人的收入占46%。

之前根據根據美國國稅局的資料,1988年美國一般民眾經通膨調整後的平均年所得,為3萬3400美元,20年後幾乎原地踏步,2008年的平均年所得略減為3萬3000美元。在此同時,1%最富有的美國人(年所得超過38萬美元)過去20年的平均年所得成長33%。

美國學者認為,貧、富族群間財富差異擴大的原因很多,像是政府政策不斷像有錢人靠攏、全球化將許多美國人的工作機會移往海外…,但其中最重要的有二:首先,就是來自於薪資結構的嚴重不平等。

據經濟政策機構(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)研究,1978年美國大公司執行總裁的薪資及紅利是一般員工的26.5倍,2011年卻是206倍。1978年起至2011年,美國執行總裁的薪資及福利增幅是725%,同時期普通員工薪資及福利的年平均升幅是5.7%。

差異之二則來自於「股市上漲」。單以自1970年以來至2010年左右的統計數字顯示,史坦普500指數上漲逾12倍,雖然協助美國經濟成長,但股市上漲的好處多半落入富有階級口袋。

威斯康辛大學經濟教授史密丁就曾經分析:過去十年健康照顧成本上升、中等薪資工作因自動化和產業外包而流失、大學學費上漲,使中等收入家庭受到最大的打擊;而較富裕家庭的淨資產則增加,因為他們較不倚賴房價,和更可能投資股市。美國的房價一直在下滑(近期資料顯示,美國房價有回升的跡象,但多數專家認為,原因來自於外國人的持有),而股市則回升較快。

說了這麼多,以上這些資訊又能提供給投資人什麼樣的啟發呢?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:

一、前景渾沌,投資要「伺機而動」。在「投資市場仍舊是持續渾沌,而沒有既定方向的局面」的同時,當表現較為「績優」的美國,都還未吹起「升息」起床號之前,投資人還是可以繼續「較為安全」地,窩在報酬率及風險都較高的投資標的上。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:投資人必須手腳夠快,一有風吹草動時,就要立刻頭也不回地離開風險性資產市場。

當然在此同時,投資人的資產配置中,不能全都是這些「高報酬、高風險」的資產,仍必須保有一定(至少須是資產一半以上)的比重,放在非常安全,但投資報酬率不高的標的上。

二、想要更有錢,資產就得更加「多元化」。想要讓資產增加,並且成為各族群中的「人上人」,資產組合中就不能只有房地產一項,而必須朝向多元化發展。也就是說,如果投資人奮鬥了一生,卻僅僅只是換來一棟僅能遮風擋雨的房子,恐怕是不太可能擠身「富人」之列的。

三、工作收入重於投資,至少也是同等重要。想要「有錢之後『更』有錢」,靠的恐怕不是傳統投資理財領域中所認為的「房地產」或「股票」。這是因為首先,投資需要一大筆錢,如果不能努力成為高薪階級,就不可能有更充裕的資金「錢上滾錢」。

其次,在「投資不一定成功(也就是可能產生虧損)」的前提下,雄厚且源源不絕的「可投入資本」,才是未來能在瞬息萬變的投資世界裡勝出的最大本錢。而且正因為如此,投資人可別小看了「自我投資,以增加收入」的重要性。

四、逢低分批將資產換成黃金。如果宋鴻兵所說,世界各國終究不可能躲掉競相超發貨幣之後的「惡性通膨」,那麼長期(指未來三、五年,或更長的時間)來說,黃金做為全球認定,且不受貨幣超發影響、不會貶值的優勢,將是許多投資人避免手中資產受通膨侵蝕的唯一保障。

然而,投資人必須注意的是:從技術指標來看,分批逢低承接的時點並不是目前剛破每盎斯1500美元左右的價位,而應該是更低的價位(很可能是900~1000每元間)。同時,買黃金的目的不在「投資」,而在「保值」,且時間恐怕將是長久與持續的!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 Five Filters recommends: Jousting With Toothpicks - The Case For Challenging Corporate Journalism http://www.medialens.org/index.php/alerts/alert-archive/alerts-2013/719-jousting-with-toothpicks-the-case-for-challenging-corporate-journalism.html.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ungkunsh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