個人理財

我是有錢人-迷思377》危險、風險與避險?

3月9日,北、中、南、東同步進行了反核的遊行活動。根據初步統計,單單是台北一地的參與遊行人數,就高達了12萬之多,總計有超過22萬人走上街頭,要求政府停建核四…。

幾天後的16日,勞保局發出新聞稿公布:儘管去年勞保基金投資賺進的313億多元,但今年1月勞保老年給付被領走新台幣近385億元,是史上單月第四多。自從去年10月勞保財務精算報告出爐後,四個月來勞保餘額遭領1472億,「史上最大搶領潮」還在持續。

統計自勞保開辦至今63年,前幾年勞保基金每個月大約7000、8000人請領,領走約70、80億元。去年9月底,勞保基金餘額還有5469億,但去年10月9日精算報告一出,許多民眾怕勞保一倒、領不到錢,這幾個月請領的人數、金額都很多。

以去年10月為例,勞保請領人數較9月加倍,領走207億餘元;去年11月,請領人數、金額再翻倍,3萬7000多人共領走478億餘元,創下史上單月最多金額。

即使最近勞保局不斷強調請領「趨緩」,但去年12月和今年1月都還有3萬多人請領,分別領走400億和384億餘元;到了今年1月底,勞保基金餘額只剩4753億,比去年9月足足少掉一成多。但相較於去年10月新聞最先曝光時的全體民眾譁然,民眾的反應已經大不如前。

甚至,《蘋果日報》以不同勞工年齡進行試算發現「改制後,年輕族群將最吃虧,同樣繳1元保費,60歲勞工能換回28元給付,35歲勞工卻只能換回11元」的新聞曝光後,也激不起多少的廣大勞工「共鳴」。

圖/李雪雯提供

「反核、廢核」與勞保年金,甚至是從去年年初就延燒至今的通貨膨脹議題,可以說都是目前市場上影響程度非常廣泛,且一般大眾最該關切的。然而,單從「上街遊行數目代表民眾關心程度」的角度來看,廣大民眾對後兩者的沉默與不關心,居然如此之高。

為什麼這麼說呢?因為反核議題可以聚集超過數十萬的民眾,其他兩項中,除了勞保年金議題,有「極為少數」的勞工團體上街抗議之外,幾乎可以用「漠不關心」來形容。

猶記得多年以前,筆者在《蘋果日報》上看到一則保險業務員的專訪文章。這位曾經在「黑道」待過的保險業務員語出驚人地表示:保險業與黑道沒啥不同,都是靠「恐嚇」才有收入。

對於這樣的比喻,不論是保險從業人員或是廣大曾經接觸過保險業務員的民眾,儘管感覺這樣的說法「有點誇張」,卻可能會產生「心有同感」的「會心一笑」。

然而從保險從業人員的角度來看,風險的概念看不見又摸不著,它既不能像股票、基金等投資工具一樣,帶給投資人「財富變多」的樂觀期待;也不可能讓人真正躲過「風險發生」後的結果;更重要的是:如果風險沒有發生,過去所繳的保費都完全拿不回來。

如此說來,只會花錢(繳保費)、不能避免風險發生,又不能帶給投資人報酬的保險商品,怎麼說都沒有理由得到一般大眾的青睞。因此,假設不運用一點「恐嚇」的手段、激發出人心底處的恐懼感,如何能夠順利完成保單購買契約的「諦結」?

為什麼筆者會臚列以上與保險風馬牛不相關的問題?這是因為:如果理財大眾無法認清風險的核心議題,與規避風險的前後順序,就不可能順利讓自己認清所可能面臨的風險,並且善用方法來「規避風險」。

保險學上將風險定義為「不確定性」,而一般人需要購買保險的優先順序,首先應該是那些「一定會發生」,且「金額超過個人能夠負擔」的事物上。其次才是「有可能發生」,且「金額超過個人能夠負擔」的事物。

至於那些「一旦發生」,但「金額非常大」的「巨災」風險,是一般保險公司所不會承保的項目;而那些「經常會發生」,但「金額是自己能夠負擔」的事物,其實根本就不需要靠保險來達成。因此,人們不僅要認識風險的存在,也應該將風險正確地分類及依重要性排出順序,才能做出正確的理財判斷。

假設從以上保險的概念「打比方」,像是反核的人都會這麼說:儘管發生機率不高,但如果不幸發生核災,可能方圓百里之內都無存活下來的生物。而且,核災鐵定是不長眼睛的,不論是有錢、沒錢,遇到它的人準會「沒命」。

但是,如果從「急迫性」與「風險發生機率大小」來決定風險的優先順序,儘管核災是「不發生則已,一發生則災情慘重」,它與勞工保險與通貨膨脹問題間的最大不同在於:它的發生卻不是「必然」的,只是「可能會發生」的風險。

至於後兩者(勞保年金或通貨膨脹),卻是紮紮實實與所有市井小民息息相關,反倒是與有錢人及軍公教人員(截至2011年底的統計,所有在職與退休的軍、公、教人員共有125萬多人)沒啥太大的影響。這是因為有錢人實在太有錢了,根本不需要思考「退休金著落」的問題(事實上,他們會煩惱的只有「如何藏富」?以及「少向政府繳點遺產稅」)。

反觀目前加上自提6%勞退,勉強也只能達到七成退休所得替代率的900多萬廣大勞工人數(佔了全國四成以上的比重),卻將是受到勞保年金變數影響最深、最大的一群。

因為目前實施的,會禍延子孫的「確定給付制」,就是用後代子孫繳的勞保費,提前拿給已經開始,以及準備開始領勞保年金的退休者花用。假設此事不解決,就等於是將多加費與繳稅的重擔,強壓在才剛踏入社會工作沒多久的年輕人,甚至是還未出生的下一代。

另外以通貨膨脹的影響為例,雖然上自高官巨賈,下至販夫走卒「一體受害」,然而,其中受害最深的,還是廣大落入「下層階級」的小老百姓。更何況,如果經濟成長還能不得上通膨增加的速度,變成「停滯性通膨(經濟負成長、物價年增率大幅增加)」的局面,百姓更將深受其苦-中、下階層別說所有存款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,更可能連自己都「養不活」。

之前,有人曾批評筆者「勞保一定倒」的言論「夭言惑眾」。然而,這果真是筆者刻意製造出來的民眾恐慌心理嗎?因為根據勞保局自己的勞保精算報告指出,其潛在負債為新台幣7.3兆元。其中,老年給付佔了約92%,也就是約新台幣6.7兆元。

但是至101年8月底,勞保基金的規模也僅有0.536兆元,遠小於7.3兆元。而要讓勞保「鐵定不會倒」就只有幾條路:加費及延長退休年齡、降低替代率、靠更多的年輕人多繳、提高年複利報酬率,以及靠政府稅收彌補這幾條路。

不過,擺在近千萬位勞工大眾眼前的是:在費率無法立刻順利拉高(預估將從現行費率的7.5%,逐年調高到27.84%。如此一來,等於是勞工要加費三倍以上才行)、現行勞保退休後所得替代率,大約只有一般試算的五成不到(特別是月投保薪資超過4萬多元「天花板」的上班族)、市場利率長期維持低檔、出生率迭創新低、老人所佔比率越來越高、平均餘命越來越長、年輕人薪水持續維持低檔及「倒退嚕」等變數之下,勞保就算不倒,過高的稅率、費率或極低的所得替代率,就等於是宣告勞保年金「提供退休勞工老年基本生活」的功能便「蕩然無存」了,何需等它真正「倒閉」?

筆者並不想在此投資理財專欄中,談「該不該廢核」的議題,或是浪費太多唇舌在「勞保會不會倒」的攻防之戰上,只想單純從投資理財的角度,突顯民眾對於風險議題的認識。

但筆者更希望傳達一個更為重要的關鍵:不管反不反核,為了自己與後代子孫的將來,勞保年金與通貨膨脹的問題,絕對是更加重要而且是100%躲避不掉的危機。

同時,也想在此再一次提醒冀望在投資理財市場上安身立命的民眾:如果缺少了「遠慮」,並且做出了錯誤的決策,未來可能面臨的風險將是「一定會發生」,而且損失「可能超過自己能夠負擔」的。

更何況如果一般理財大眾連不一定會發生的核災都如此重視,並抱持著「反對到底」的決心時,其他一定會發生的風險,不是更該預做準備,並且仔細思考應對嗎?

從以上觀點進一步延伸,筆者建議首先,基於「風險無所不在」的特性,理財大眾在進行任何投資理財決策之前,都應該要有「風險」的議識-任何投資收益的背後,都存在著一定的風險。

而且,也要有「保險是讓人生各項投資理財目標順利達成的『履約保證』」的清楚認知。如果沒有認知道風險的無所不在,肯定會在日後追逐投資理財目標達成的過程中遭致失敗。

其次,買保險的目的並不是「避免風險的發生」,而是風險發生後的「損失補償」。既然如此,投保的原則不是「買越多越好」,而是有順序及步驟的-最急迫的風險最先購買,其他不是立即性的風險,可以等有更多預算時再「加購」。

再者,不是所有的風險都「一定會發生」,或者,就算發生了,一定會對自己造成「無法負擔的高額損失」。所以,只有「發生機率高」,但「損失超過個人負擔」的項目,才是應該藉由保險來「規避風險」。

第四,避險(保險)的正確做法是:時間、金額必須與風險是一致的。也就是說:有多少損失,就投保多少;何時發生的風險,就該設定對等的投保時間。過與不及都不是正確的做法。

第五,用保險「移轉風險」的最高原則就是:用最少的保費,換得最大的保障。簡單來說,「槓桿效果最大」的保單,才是值得購買的標的。假設「風險發生後的損失,完全等於所繳保費」,這樣的風險交換是完全沒有意義的。

最後,也許有不少讀者已經了解這些問題的存在與嚴重性,但苦於無法改變現實。但筆者並不悲觀,因為,如果每一位讀者都能發揮公民的力量,不斷持續地打電話給自己選區裡的民意代表:絕不允許政府官員放任通貨膨脹這頭怪獸(大部分的政府都希望看到通貨膨脹,相關內容筆者將另外找時間向讀者清楚解釋),大口吃掉小老百姓的辛苦積蓄。

當然也絕不容許「退休金制度與勞工完全不同」的公務人員,擅自幫廣大勞工決定退休制度,並且要求政府將現行「確定給付制」,改為「確定提撥制」,讓大家用更為公平(不是老人先領光光,然後把所有重擔都壓在年輕人身上)的「長痛不如短痛」的方式,一次解決世代不公的問題。

如此一來,才能讓所有勞工都及早認知退休金不足的問題,以便提早因應,而不是等到未來要領年金之際,或是才沒領多久之後,才突然發現退休金遠遠不足,「恍然驚覺」到這一切,全都是政府所製造出來的一場騙局。

當然,在未正式改制之前,必須停止一切年金及一次提領的行動。否則,就算一次提領的金額不會吃光現有的勞保基金,即將邁入退休潮的嬰兒潮世代勞工,也會拖垮整個勞保基金與國家財政。最終,沒有一位勞工會是「贏家」,而是「個個都是輸家」。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 Five Filters recommends: Jousting With Toothpicks - The Case For Challenging Corporate Journalism http://www.medialens.org/index.php/alerts/alert-archive/alerts-2013/719-jousting-with-toothpicks-the-case-for-challenging-corporate-journalism.html.

閱讀更多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ungkunsh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