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,藝文

原民作家首獲吳三連獎 巴代:留子孫2013-11-15 11:48 新頭殼newtalk2013.11.15 莊豐嘉/台北報導 歷史悠久的吳三連文學獎,今年首度頒獎給原住民作家。卑南族的歷史小說家巴代今(15)天致詞時表示,他預計活到75歲時還可以寫30本小說,為什麼要如此拼命?因為他希望藉著創

原民作家首獲吳三連獎 巴代:留子孫2013-11-15 11:48

新頭殼newtalk2013.11.15 莊豐嘉/台北報導

歷史悠久的吳三連文學獎,今年首度頒獎給原住民作家。卑南族的歷史小說家巴代今(15)天致詞時表示,他預計活到75歲時還可以寫30本小說,為什麼要如此拼命?因為他希望藉著創作,為他的族群,在整個台灣歷史上,增添一抹色彩,「即使是黃昏,也是非常絢爛的,留給後代子孫。」

第36屆吳三連文學藝術獎今天在國賓飯店舉行頒獎典禮,四位得獎者中,2位文學獎得主為原住民作家巴代和詩人鴻鴻,2位藝術獎得主為攝影家張詠捷及音樂家曾興魁。這也是吳三連文學獎第一次頒給原住民,同時張詠捷也是第一位澎湖人獲此殊榮者。

卑南族的巴代,漢名為林二郎,從軍職退下來後,努力從事寫作,從2006年開始,短短3、4年間,已經寫下了四本重要的長篇小說,關係到卑南族的歷史,連綴起來,構成了「大河小說」,被譽為未來台灣文學史不可或缺的作家。

巴代在致詞時表示,當年他起筆的時候,已經45歲了,現在51歲,「假設可以活到75歲,我預計還可以寫30本左右的長篇小說。」為什麼要拼命寫? 他說,因為「我希望藉著創作,為我的族群,在整個台灣歷史上,增添一抹色彩,即使是黃昏,也是非常絢爛的,留給後代子孫。」

不僅是詩人,也是導演的鴻鴻,近來更積極投入包括反核在內等社會運動。他致詞時表示,作為創作者,在這個時候,可以說非常憤怒,希望透過寫作來改變這個時代,喚起更多人的注意,但同時也非常的無力。

鴻鴻說,為什麼賴和的小說到今天讀起來還讓人感到憤怒? 因為這個世界還沒改變。他也希望有一天可以盡情的風花雪月,但就目前來講,是不可能的,就像蘇桑˙桑塔所說,「活到一定的年歲,我們再沒有權利如此的天真、無知、膚淺、健忘。」鴻鴻表示,「亞弦曾經形容我是很快樂的詩人,但現在卻是無法快樂起來的詩人。」

曾經擔任過人間雜誌及張老師月刊攝影記者的張詠捷表示,在她很小的時候,她媽媽都用百雀靈來滋養她的臉龐,26歲到台北工作以後,學著都市人用SK2,回到澎湖後,就不再塗塗抹抹,如果覺得她這張素顏還可以的話,她的一個小秘密,就是她都是用文化來保養自己。

張詠捷說,最近她剛從一個很有錢的國家回來,那個國家除了錢很多以外,就是一望無際的灰霾,媒體用十面埋伏來形容那個世界,看不見藍色的天空,看不清城市的線條,看不透惶惶人心,人們渴望GDP值,以層層高樓來建設家園。於是她開始認真思考,經濟與文化藝術,可以是敵人,也可以是朋友,一味去追求經濟發展,只會讓我們忘記天空該有的顏色。因此,我們要互相勉勵,以文學來滋養我們的性靈,以藝術來化育我們的身心,以文化來成就世界,莊嚴台灣。

張詠捷在致詞結束前,並邀巴代一起唱卑南族的歌曲「普悠瑪之歌」,讓原本安靜的頒獎典禮,霎時充滿濃濃的原住民活力。

得獎無數的客家籍的音樂家曾興魁對於此次獲得吳三連獎,認為是一個很高的尊榮,是使命也是責任。他表示,最近接連去斯洛伐克和北京兩個國家,參加國際現代音樂的會議和活動,但這次出國讓他有一個感觸,就是他放棄成為世界上有名作曲家的企圖,決定回歸鄉土,回饋鄉土。

原本頗有「逐鹿中原」壯志的曾興魁說,「這個轉變,不是因為我比他們差,而是國際音樂界,當他們要找一個東方作曲家的時候,眼光不是放在日本,就是放在中國。因此,應該是我回歸鄉土的時候了。」他願意把他的knowledge,對藝術的光和熱愛,散播給故鄉。

曾興魁的兩位女兒也在現場演奏鋼琴和演唱客家歌曲,為這次的吳三連獎贈獎典禮,畫下完美的句點。

觀光國際光點 即日起萬華辦特展2013-11-15 06:22

為了讓國際觀光客來台深度旅遊,觀光局從民國九十九年開始與民間合作進行「國際光點計畫」,目前已吸引十五萬人次的旅客到訪,觀光局特別將五個分區的七大光點,從即日起到二十四號,在台北市萬華區的剝皮寮歷史街區舉行一系列展演活動,希望讓在地民眾也能體會不同樣貌的「台灣風景」。(閻大富報導)

觀光局推動的「國際光點計畫」,至今有五個分區、七大光點,民間也有二百多個單位參與,希望透過台灣的原住民、客家、美食、古蹟、文創、藝術等不同面向,把台灣的觀光帶向優質、深度而且精緻。

觀光局主祕蔡明玲表示,台灣的觀光內涵已從傳統走馬看花的團體旅遊模式,轉型到深度主題的自由行方式,台灣最美的風景不在大山大水,而是在角落中的各種人事物,不經意會觸動人心的感動,這才是我們與國際競爭的亮點。

為了呈現各區光點特色,觀光局從即日起一連十天,在台北市萬華區「剝皮寮歷史街區」,舉辦國際光點的展演活動,除了影音等靜態展示,還有趣味活動與現場DIY手作體驗,假日也安排精彩的表演,內容豐富,觀迎民眾參觀。(圖:北區光點的優人神鼓表演)

豫劇一甲子 王海玲笑唱半世紀2013-11-15 00:49

轉眼間已經走過60年光陰的台灣豫劇團,15日起分別於高雄及台北推出「台灣豫劇一甲子特別公演」,由獻身豫劇超過半世紀的豫劇皇后王海玲,率領嫡傳弟子及大女兒演出3齣經典好戲,以慶祝豫劇在台灣落地生根,風華不減,老幹新枝,承先啟後的成果。

◎飄洋過海 豫劇在台落地生根

1949年因為國共內戰,輾轉飄洋過海到台灣的河南梆子,在一代豫劇宗師,後來被尊為「豫劇皇太后」的張岫雲推動下,於1953年在高雄海軍陸戰隊成立了飛馬豫劇隊,並培育出豫劇皇后王海玲這位高徒,開啟了豫劇在台灣的輝煌歲月。

直到1996年,飛馬豫劇隊結束在軍中的階段性任務,改隸教育部,成為「國光劇團豫劇隊」;復於2008年改隸文建會,並更名「臺灣豫劇團」;2012年,再隨文建會升格為文化部,改屬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。

一眨眼,這個遠從河南傳到台灣的地方戲曲,已經在台灣落地生根了60年。當年被封為豫劇皇后的張岫雲,因為教出了一代高徒王海玲,升格為豫劇皇太后,今年初還以90歲高齡演出了她的第一部電影「親愛的奶奶」;至於王海玲則以新一代豫劇皇后的身分,獻身台灣豫劇超過了半個世紀。

對於豫劇在台灣能夠走到今天,王海玲的心情可以說是百味雜陳。她說:『(原音)你看,好像一轉眼的時間,就已經60年了!那台灣豫劇團60年,那就有我王海玲53年在其中度過的。所以感覺上就是百味雜陳,當然很興奮,那也很感謝這一路陪我們走過來的這些朋友們,然後曾經幫助過我們的藝術家們,能夠讓豫劇在台灣生根發芽,這是最開心的地方。』

◎撫慰老兵 走過大時代悲歡

王海玲指出,政府遷台之初,不光是豫劇、京劇,還有其他各地方的戲曲,包括紹興戲、黃梅調、粵劇、湖南戲等等,也都隨著戰火煙硝來到了台灣。但是就因為沒有傳承,以致逐漸凋零。如今除了台灣本土的歌仔戲之外,從大陸渡海來台的傳統戲曲只剩京劇和豫劇後繼有人。

王海玲指出,不論京劇、豫劇或是歌仔戲,它的基本身段、裝扮、以及唱念作打都差不多,最大的不同則在聲腔,也就是發聲的位置。王海玲說:『(原音)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於聲腔,聲腔的不同。你每個劇種,你像豫劇它就要用河南話來說、來唸、來唱;那歌仔戲勒,就要用閩南語;那京劇的話,就要用北京話,捲著舌頭。比方說「我們」,那河南話就說「窩們」,所以它就要改成用「窩」的這個音來唱。而且京劇它像旦角都是用小嗓、都是捏著嗓子唱;但是豫劇勒,它就是真假嗓,就是大小嗓混到一起這樣子來唱,所以它這個難度也會比較高一些。』

回憶當年投身飛馬豫劇隊的時代,王海玲忍不住唏噓地表示,當時都是唱給那些老兵聽,以撫慰他們思鄉的愁緒。王海玲說:『(原音)最早我們都是在軍中嘛,都是屬於國防部的,都到部隊裡啊、到前線哪、到外島去勞軍。因為那些老鄉,這個老兵們離開家鄉,就很想念家。那時候我記得老師她們說,只要一開始唱,還沒看我們出來,聽到那個胡琴一拉,他一聽到那鄉音,眼淚就掉下來了。』

◎往下扎根 從軍中走向校園

時光飛逝,老兵凋零,飛馬豫劇隊也改名「國光劇團豫劇隊」,開始從軍中走向校園,不僅針對青少年編排屬於青少年的豫劇,還針對兒童演出兒童豫劇,逐漸讓豫劇往下扎根,經過一番努力,現在欣賞豫劇的觀眾已經有6、7成都是年輕人。

王海玲說:『(原音)我們以前都是演比較傳統的老戲,那我們就針對學生們就排些青少年的豫劇,像快打三國啦,就是針對他們喜歡玩電玩,不是有那個三國,他們都知道那個裡面的故事,就針對這樣子的他們熟悉的一些題材來編排;另外還針對兒童,我們也排兒童豫劇,就是讓這個欣賞的年齡層下降,我們就把小朋友他們喜歡的像卡通影片哪,把他們熟悉的音樂也融入在裡面。所以他們就,欸,覺得他們又很熟悉,然後又是戲曲的東西,讓他就不會覺得說那個是老佝佝才看得懂的東西。這樣子做了很多努力,這十幾年來,我們已經收到很大的一個成效,就是現在的這個觀眾群,已經從很多老佝佝,都是滿頭白髮,現在慢慢地已經都有這個60%、70%都是年輕的觀眾朋友。』

為了讓年輕學子對豫劇有更深入的認識,王海玲在深入校園推廣豫劇時,還經常就現場唱起來,讓年輕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王海玲:『(原音)甚至於我就用3種不同的,像京劇、豫劇、歌仔戲,我就用3種不同的戲,我就當時就唱給他們聽,甚麼是小嗓,甚麼是大嗓,好像歌仔戲是用本嗓,我就唱「我身騎白馬走三關」,我就唱一段,然後我就再用京劇小嗓這樣唱一段,再來就用真假嗓,就大小嗓結合,怎麼唱豫劇,我再唱一段豫劇,這樣子去,欸,他們馬上就可以分辨出來。』

此外,台灣豫劇團也改變以往豫劇舞台只打白燈,而且只有1桌2椅,一景到底的簡陋陳設;不僅引入現代化的舞台設計,還打上字幕,為傳統豫劇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舞台生命。

◎豫劇返鄉 帶回美好傳統

除了走入校園、帶領台灣豫劇往下扎根,1989年起,兩岸豫劇也開啟交流的大門,讓大陸相當訝異,最美好的豫劇傳統反而在台灣保留了下來。

王海玲說:『(原音)那我們剛第一次去的時候,我們也是非常忐忑,很害怕,想說因為這是回到豫劇的原鄉了,它的發源地嘛!他們也很好奇,他們說,嗄?台灣還有豫劇?他們也很好奇,那台灣,因為我們都不是土生土長的,他們想說可能也不會說這個河南話會說得多標準,結果一看,他們也是嚇一跳,說,嗄!沒想到我們河南話說得這麼標準!就是他們會覺得我們甚至於比他們還更傳統。因為他們經過一些改革啦、文革這些,所以他們改得非常多。那我們呢卻把傳統最美好的東西,我們還保留下來。』

◎學戲苦 擋不住愛女傳衣缽

有趣的是,8歲就投身豫劇的王海玲,本身卻不是河南人,而是湖北人。投身豫劇還是鬧了家庭革命才走上這條路。王海玲說:『(原音)我當初也是因為鬧家庭革命,我是獨生女,那我也是喜歡戲啊,那媽媽一直不想讓我學戲,因為怕苦、累嘛!就知道要挨打嘛,那我就硬要學啊!』

而從小學戲的過程,也讓王海玲記憶猶新。她說:『(原音)我就說最苦的就是我們這一代,你知道嗎?因為我們在學習的時候,我們的老師是用老的方式來教我們,就是打、打到你怕,就是要你信服,老師怎麼教你就怎麼學,你就不要給我改、不要亂動、不要給我亂耍花招。我為什麼到現在已經都62了,我還能唱?我還能演武戲?就是因為我的基本功練得很紮實,是我受過苦、吃過苦、挨過打的!』

沒想到一生投入豫劇的王海玲,等自己做母親之後,也重演自己的孩子想學戲,她卻千般阻撓的戲碼。她說:『(原音)那我哩就是人家所謂的幹哪行怨哪行吧!那我也是自己鬧了家庭革命,好,結果你看,等到我那個大女兒她在念小五的時候,她那個時候她就要想來,我就不肯,我就不讓她來,我就也是心疼孩子,就是該我換成媽媽的角色了,呵呵…但是她就是喜歡。』

畢竟身上流著的是豫劇皇后的血,儘管王海玲幾番阻擋,她的一對掌上明珠終究還是走上戲劇這一行。如今大女兒劉建華已經成為台灣豫劇團的當家小生,小女兒則成立了一個劇團,自己擔任編導。

◎時代變遷 好戲恐失傳

不過談到現在年輕人學戲,王海玲忍不住感嘆,時代不同,現在講求民主,老師都要用愛的教育,因此許多好戲恐怕以後也很難再看到了。她說:『(原音)現在年輕的這些學生們,我們就是要用愛的教育,就要曉以大義,然後就是盡量鼓勵她,你要好好地學,要有這個使命感,要為豫劇的傳承做努力啊!要這樣子。但是,普遍來說啦,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,不光是豫劇啦,像京劇也都是一樣,就是說,現在這個太民主了啦!然後家長也很愛孩子,變得老師不敢多管,你再管得厲害一點,家長找來啦!所以就是有利有弊啦,就變這樣。所以就是觀眾也慢慢看不到好戲了,就是你像以往我們那個3張桌子翻下來的這種,可能現在慢慢慢慢都看不到了!因為大家為了安全哪,老師也不敢要求,那萬一摔下來,怎麼樣了,老師也不敢負這個責啊!所以就是很艱深的這種技藝的表現,慢慢你可能就看不太到了。』

王海玲強調,藝術這種東西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,絕對無法偷巧,也就是所謂千錘百鍊。許多基本功,練10次、跟練100次、跟練1000次,那效果完全不一樣。

◎親率弟子公演 盼豫劇風華永續

回首台灣豫劇一甲子,王海玲邊說邊唱,絕代風華,令人如痴如醉;也才知創業維艱,持家尤難!

這次為了慶祝台灣豫劇成立60年,王海玲親率嫡傳弟子及大女兒上台演出「楊金花」、「三打陶三春」及「梅龍鎮」等3齣經典好戲,15日到17日首先在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登場,29日到12月1日則在台北市城市舞台開演。

王海玲坦言,面對自己的學生上台演出,她往往比她們還緊張。她說:『(原音)我是覺得這個自己演,跟教學生是兩碼事兒,呵呵…你知道嗎?自己演就把自己搞定就好了,那我覺得老師也很辛苦,就是你的希望不是在你身上,是在學生身上,你要是光替她使勁兒,她演戲,就是我的學生演戲,我會比她還緊張,但你緊張你還使不上力,因為是她在演,不是你在演!』

不過,王海玲還是希望觀眾能夠愛屋及烏,把對她的支持,轉成對整個台灣豫劇團的支持,讓飽歷時代憂患的台灣豫劇,能夠繼續薪火相傳、風華永續下去。

藝術家紅場釘睪丸 俄展開調查2013-11-15 12:05

(法新社莫斯科15日電) 警方今天表示,俄羅斯當局已針對表演藝術家帕倫斯基(Pyotr Pavlensky)的「無賴行為」進行調查;他上週將自己的睪丸釘在莫斯科紅場(Red Square)。

俄國龐克樂團暴動小貓(Pussy Riots)因在莫斯科1座主要教堂演唱「龐克祈禱」(Punk Prayer)一曲遭判有罪,罪名同樣為犯下與仇恨有關的「無賴行為」,導致2名團員遭判2年徒刑。

倘若遭到起訴並定罪,居住在聖彼得堡的帕倫斯基,最高將面臨5年徒刑。

29歲的帕倫斯基,10日全身赤裸地坐在莫斯科紅場的鵝卵石步道,然後將自己的睪丸釘在地上,嚇壞路過的行人。警方最後替他拔除釘子,將他帶離現場。

警方趕緊將帕倫斯基送醫治療,施打破傷風針,接著由精神科醫師會診,而後在警察局過了一夜。

帕倫斯基11日意外獲釋,原因是1名法官發現警方的書面資料有誤,因而裁定警方未證明帕倫斯基有任何違法之舉。(譯者:中央社劉文瑜)

台灣文創跨界合作 動畫電影「夢見」首映2013-11-15 07:03

台灣原創動畫電影夢見,昨天舉行首映會。

整合動畫、漫畫、遊戲和音樂的夢見首映會,除了導演張永昌和監製翁文信,還請到王小棣等人站台,聲勢浩大,導演希望透過感人的故事和動聽的音樂,吸引更多平時不看動畫的觀眾。

台灣諾貝爾 吳三連獎頒4位得主2013-11-15 10:46

【台灣醒報記者譚凱聰、余柏青台北報導】獲得本屆吳三連文學獎的原住民小說家巴代15日說,「希望透過書寫,為自己的族群重新拿回對歷史的詮釋權與發聲權。」另一位得獎者詩人鴻鴻則表示,「這是能用詩直接表達立場的時代,希望運用語言號召人們起而行動。」第36屆吳三連獎在台北國賓飯店舉行贈獎典禮,巴代和詩人鴻鴻獲頒文學獎;藝術獎則頒給攝影家張詠捷和音樂家曾興魁。

獲得文學獎的小說家是出身卑南族的巴代〈林二郎〉,自2007年至2010年,陸續創作四部長篇小說,串連起卑南族從神話時代、日治時期到國共內戰期間的數百年歷史,被評審團譽為「大河小說」。他在得獎感言中說,希望透過書寫,為自己的族群重新拿回對歷史的詮釋權與發聲權。

詩人鴻鴻〈閻鴻亞〉多年來文字創作量豐沛,作品中流露自由率性的風格與對弱勢群體的關懷。近年來他策展台北詩歌節,籌辦《衛生紙詩刊+》,結合年輕作者推廣生活化的文學格調,獲得評審的肯定。

鴻鴻發表感言提到,這是能用詩直接表達立場的時代,語言如何巧妙切入而呈現出觀點,號召人們起而行動,是現今詩人的挑戰。在街頭奮鬥的前輩們,其精神與良知也是指引創作者的明燈。

藝術獎得主之一的曾興魁教授是知名的音樂家,在大學教的是數位音樂創作,自師大退休後致力推動電子音樂,擔任過電腦音樂學會理事長。他說,音樂的領域真的很廣,若還只固守學院派的傳統音樂,就無法適應時代的思潮。曾興魁教授創作無數,獲獎也無數。基於客籍原鄉的情懷,他也創作多首客家歌曲。

曾興魁此次獲獎的代表作之一《生命之歌》,特別表示要獻給癌症病患,那是他陪妻子走過抗癌歲月的記錄,他把這些觀察寫出來,表達對病人的祝福。

幾乎得過台灣所有許多攝影獎的澎湖女兒張詠捷,獲知得到吳三連獎藝術獎的肯定,一再謙虛的說,是意想不到的事,真的很幸運;她也掩不住內心的喜悅表示,這是她得過最大的獎,感謝每一階段遇到的朋友和老師。

張詠捷是台灣近代攝影史中非常秀異的女性攝影家,除了在攝影的領域有傑出的表現之外,也以自己的故鄉澎湖全境作為空間像度,在歷史長河中獨自划槳默默前進。

今年的吳三連獎不同於以往,打破指定徵選某一獎項的限制,參選者可參加各個獎項;每位得主的獎金金額則從60萬提高為80萬元。而且在頒獎典禮上,不僅播放為各項得獎人錄製的介紹影片、贈獎後還聆賞得獎人作曲的音樂,更在酒會現場展示得獎人的作品,為典禮增添藝文鼎盛的氣氛。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ungkunsh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